地理答啦:大明王朝,为何废行省设三司——都司、按察司、布政使司?
大明王朝废行省设三司(都司 、按察司、布政使司)的原因是为了分散地方权力 ,实现制衡。明朝建立后,虽然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,但出于对国家稳定和权力制衡的考虑 ,明朝政府决定对行省制度进行改革 。
在地方政区,他废行省设三司,即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司、都指挥司。布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,按察司管理刑狱 ,都司掌管军事。三司互不隶属,各自直属中央 。省之下管辖府(直隶州) 、县。同时在省与府之间设立道,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,但道非一级行政区。
明朝的机构设置,可以说具有现代政治机构设置的雏形,在地方上实行”三使司“分权 ,互相牵制。在中央层面相应的废行省制度,设三司,三司长官互不统属 ,直接对皇帝负责 。
明太祖按照「权不专於一司」、「事皆朝廷总之」的原则,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洪武九年(1376年)废行中书省,设立承宣布政使司(简称布政司) ,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,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;另设提刑按察使司(简称按察司)和都指挥使司(简称都司),分管一省的监察司法和军事。
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,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 ,从政治、经济 、军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,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。 1376年,朱元璋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 ,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,设布政使司,都指挥使司 ,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、军事和司法。这三个部门合称“三司 ”,统属中央省辖。
明朝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传统的汉地,迁都北京后 ,明王朝在汉地设立了十三个布政使司和两个首都直辖区,俗称“两京十三省” 。但对于一些周边部族生活的地区,明朝没有在这里大规模开疆拓土 ,但明朝迫切希望恢复元代被严重破坏的“宗藩体制”,让周边的各部族认自己当老大,对于东北地区来说,自然也是如此。
清代总督、巡抚、布政使 、按察使、提督、总兵分别是几品官?
布政使:清代始正式定为督、抚的属官 ,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,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。其品级为从二品 。按察使:隶属于各省总督 、巡抚,为正三品官 ,掌管一省司法刑名事务。清末改称提法使,简称臬司。其品级为正三品 。提督: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比较高主管官,称得上封疆大吏。
清代官员的品级分为九品 ,每品又分为正从两等,共十八级。正一品包括文职太师、太傅、太保 、大学士,武职领侍卫内大臣。从一品文职有少师、少傅、少保 、太子太师等 ,武职则有将军、都统、提督 。正二品文职有太子少师 、各省总督、各部院左、右侍郎,武职为副都统 、总兵。
布政使:从二品。清代始正式定为督、抚的属官,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,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。『4』按察使:正三品。清代按察使,隶属于各省总督、巡抚,为正三品官。清末改称提法使,简称臬司 。『5』提督:从一品。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比较高主管官 ,称得上封疆大吏。
明朝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指什么
〖One〗、明朝的布政使司是承宣布政使司,分管民政;按察使司是提刑按察使司,分管刑狱;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,分管军政 。布政使司:定义与职能:承宣布政使司,简称布政司,是明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关 ,主要负责一省的民政 、财政、田土、户籍 、钱粮、官员考核、沟通督抚与各府县之关系等事务,相当于现代的省级政府。
〖Two〗 、三司是哪三司?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政府的三个权力部门,分别是布政司(全称承宣布政使司)、按察司(全称提刑按察使司)都司(全称都指挥使司)。明代初时沿用元制 ,设行省统辖郡县,洪武九年又改行省为布政司 。全国除南北两直隶外,分为13个布政司 ,就地域范围而言其实和原来的行省差不多。
〖Three〗、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政府的三个权力部门,分别是布政司(全称承宣布政使司) 、按察司(全称提刑按察使司 )、都司(全称都指挥使司)。明代初时沿用元制,设行省统辖郡县洪武九年又改行省为布政司。
〖Four〗、明朝行政区划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 、都指挥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 。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事务,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,提刑按察使司则负责刑狱。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名,为从二品官员,负责一省政务。其下辅官包括左右参政、左右参议等 ,没有固定人数 。
〖Five〗、明朝的三司,即承宣布政使司 、提刑按察使司、都指挥使司,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 ,共同维护皇权稳定。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的行政事务,左、右布政使各一人,为本省比较高行政长官 ,管理民政 、财政等事宜。提刑按察使司则主要处理司法事务,提刑按察使一人负责全省的司法工作,确保法律公正执行 。
〖Six〗、三司——布政使司、都指挥司 、提刑按察使司。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管理系统 ,主管民政。都指挥使司相当于古代的太守或镇守,主管军事行动,也可以解释为国防部XX省分部 。提刑按察使司相当于现在的比较高人民法院,或者法律援助中心 ,主管司法。
布政使、按察使是什么级别的官员,主要是管什么的?
〖One〗 、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明清时期中国省级行政区的主要行政官员,级别较高。具体职责如下:布政使: 级别与地位:在明清时期,布政使起初级别较高 ,与总督、巡抚等军事官员相比肩 。清代时,成为督抚的属官。 主要职责: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事务。在明朝,布政使还涉及人事管理。
〖Two〗、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官员 ,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责,其级别均为省部级 。布政使 布政使,也称为“藩司 ” ,是明清时期的省级行政官员之一。其职责主要包括: 民政管理:负责一省的民政事务,如户口 、税收、农田、水利等。 财政收支:负责一省的财政收支,包括税收征收和财政计划的执行 。
〖Three〗、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明清时期中国省级行政区的主要行政官员。明初 ,布政使与按察使均为一省的行政长官,负责地方财赋和人事管理,布政使主管民政,按察使主管刑名。布政使的级别起初较高 ,与总督 、巡抚等军事官员相比 。清代,布政使成为督抚的属官,主要负责一省的财政事务 ,按察使则专管司法。
〖Four〗、清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从二品的高官,分别负责一省的财政民政和刑法之事。布政使:职责:承宣布政使主要负责掌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 。他们负责承宣政令,即传达和执行朝廷的政策法令;管理属官 ,即监督和管理下属官员的工作;掌控财赋,即管理和调配一省的财政资源。
〖Five〗、清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是省级的重要官员,地位品级都是从二品。布政使:职责:主要掌管一省的财政和民政 。他们需要负责承宣政令 ,即传达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;同时,还要管理属官,确保地方官员的尽职尽责;此外 ,布政使还掌控着地方的财赋,负责税收 、财政收支等经济事务。
〖Six〗、主要负责掌管一省的财政、民政,包括承宣政令 、管理属官、掌控财赋等事务。可以说,布政使是清朝地方上负责经济和民生事务的重要官员。提刑按察使:主要负责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 ,包括赴各道巡察、考核吏治等 。其职责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 、检、法机关,是清朝地方上负责司法和监察事务的重要官员。
衙门官职从大到小排列
衙门官职从大到小的排列是:总督、巡抚 、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道员、知府 、同知、通判、知州 、知县、县丞、主薄 、典史、巡检。 总督与巡抚:总督通常负责一省或多省的军政事务,是地方比较高行政长官 ,如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等 。巡抚则负责一省的民政 、财政等事务,如浙江巡抚。
县令:作为地方行政的首脑,县令负责审理案件、灾后救援、打击豪强和推动教育等多重职责。虽然官阶仅为正七品 ,但权力较大 。 县丞:正八品官员,主要协助县令管理各项事务,如户籍 、文书等工作。来源广泛 ,包括贡生、大使等。 主簿:九品官员,主要负责户籍管理及文书工作 。
县丞:作为知县或县令的副手,相当于现代的副县长。 主簿:负责稽考簿档 ,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。 县尉(明清时称典史):负责治安破案,相当于现代的公安局长 。州(府)衙门头头:知府或知州,其副职称为通判。知府、知州的属官: 判官:负责民政。 推官:负责刑狱。
一些比较小的县,往往只设主官一人 ,佐官一至二人,不一定全部配齐 。吏员 吏,与官一样 ,都属于朝廷命官,虽无品级,但也有地位等级之分。通常以“流外x等”区别。以唐朝为例 ,对吏员设置“流外九等”至“流外一等”,用以区别俸禄高低和地位等级 。
典史:掌管监狱和治安,同时也负责编纂县志等文化事务。 县尉:主要负责军事和治安工作 ,尤其是在边远或战乱地区,县尉的职责更为重要。 师爷:师爷并非官职,而是县令私人聘请的顾问或助手 ,多由有经验的文人担任,协助处理政务 。
标签: 布政使按察使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